INTERVIEW /
謝謝帶給台灣籃球的一切 ― 少俠,謝幕
「 20多年籃球生涯,贏過 HBL 冠軍、拿過 SBL MVP、代表中華隊打進亞錦賽四強、去過中國 CBA、也曾挑戰 NBA,覺得自己很幸運擁有這一切。」
站在燈光熄滅的球場,回首為籃球付出的這一趟路,走向終點的田壘若有所思地這麼說著。
回想 20多年前踏上籃球路的起點,田壘說:「我爸是軍職退休,在我國小畢業時本來想要我去唸軍校,但我跟他說想試試看打籃球,他沒有反對,只說那就要全力以赴。」
田壘在國小畢業時已有 174公分,國中畢業時就將近 200公分,當他站上高中舞台就吸引大量關注,成為台灣籃球史上最得天獨厚的一塊璞玉。當年從七賢國中畢業後與隊友一起進入剛成軍的三民家商,高一的田壘與吳永仁等人打下當年 HBL 第九名,接著第二年,球隊加入周士淵與莊曉文,一舉贏得冠軍,也就此開啟田壘璀璨的籃球生涯。
「一轉眼已經是好久之前的事,那時根本不知道後來會要那麼辛苦練球,只覺得籃球很好玩。」田壘笑著回憶。
當年三民隊友吳永仁說:「田壘在國中時期還不是特別顯眼,上高中後才隨著身材成熟逐漸展現天分,然後蛻變。但他最驚人的不只天分,而是他明明每場比賽可以拿下 20分甚至 30分,但他卻願意去做那些沒人想做的工作,卡位、搶籃板,然後讓隊友有表現機會。」
「他是我籃球生涯遇過最有天賦而且最無私的隊友。如果要說有哪個球員最能一肩扛起球隊,那肯定非田壘莫屬。」
滿分的隊友
如果只看田壘在球場的形象,他在球迷心中留下最深刻印象或許是天賦異稟的條件,或許是那些成績表現,但這次訪談田壘籃球生涯不同階段的幾名隊友,包括吳永仁、王志群、陳世念與林志傑,他們對田壘最深刻印象都不約而同提到一句話,「田壘是最棒的隊友」。
無論國內外,團隊運動中的頂尖球星不僅嚴以律己,通常對隊友也是疾言厲色不放鬆。但田壘則不然,總是親切無私,為團隊著想,也沒有巨星架子,那是他最自然真實的特質。
人們看到的田壘,天賦異稟,能飛擅扣,從第一次看到他站上球場,即使當時身材仍顯單薄,但已藏不住他的暗暗鋒芒。他為當時落入低谷的台灣籃球帶來一股暖流,即使在同期「黃金世代」也沒有人有他同等條件,身高超過200公分,有著鋒衛搖擺人般的協調性與投籃手感,即便放在當時東亞甚至全亞洲,有著這種渾然天成條件的球員屈指可數。
但即使擁有過人天分與後續成就,所有人都仍說他是滿分的隊友,這一點從高中時期開始都沒變過。這是只看場上表現或許不會發現的田壘,在他始終才華洋溢的球員生涯中,問到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場比賽」,是帶領達欣隊在 SBL 冠軍賽逆轉台啤奪冠?還是 2012年亞洲盃對卡達的絕殺扣籃?
「我覺得有贏球的比賽都好,沒贏球,什麼都不算。」
這回答聽來率性,但也反映了他的特質,雖然場上數據與地位看似是高高在上的主力球員,其實是他願意承擔場上任何不起眼卻能讓團隊獲勝的細碎任務,早在高中時期冠軍戰帶球過半場就可見端倪。
吳永仁回憶:「高二那年我們在 HBL 冠軍戰對上松山,對方後衛是許澤鑫與許皓程,他們的防守侵略性讓我們後場球員很頭痛,於是教練靈機一動,『田壘也能運球,就讓他帶球好了』。對方內線球員是林玠和、何守正,結果換成松山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與田壘在 SBL 達欣隊合作多年的王志群則說:「田壘一直是很聰明的球員,腦筋很靈活,在場上知道該做什麼,不需要太多持球權。場下也是,只要隊友表現不好,他私下會主動關心,大家會看到他在鏡頭前隨和的那一面,他在鏡頭外也一樣暖心。」
與田壘是最佳對手也是最佳戰友的林志傑也說:「我們當時國家隊所謂『黃金世代』那批,除了默契已到了一個眼神就知道彼此在想什麼之外,後來在 2013年亞錦賽能打進四強,那種沒在怕任何對手,上了場就是一起拚的感覺也很重要。我會很懷念過去和壘哥一起奮戰的日子。」
提早20年的球風
事實上,田壘過去所獲評價也並非完美,在 SBL 初期最被批評的就是擁有過人身材條件卻在外線投籃。在 10多年前SBL剛成立時,球風趨勢仍是強調「一寸高一寸強」、越靠近籃框越容易得分的年代,長人遠離禁區被視為「旁門左道」,然而達欣隊在田壘等新生代的帶領下,以「5-Out Motion」戰術掀起另一股逆時代潮流。
回過頭來問田壘,會不會覺得自己早生了 20年?「回頭感慨自己是否走得太前面,其實沒什麼意義。」他說,「本來自己對抗性就沒有太大優勢,而且其實我一開始打球也不是投外線,只是那時教練設計了那套系統,那樣定位也很適合我。」
田壘不僅打出幾乎後無來者的成績表現,更樹立前所未見的標竿,後來任何一名身高近 200公分又具機動性的長人,都會被賦予「下一個田壘」的期待。他就是個時代開創者,而且奠定了台灣籃球員最高天賦的樣板與標準,毫無疑問。
王志群說:「過去在達欣隊,我們一開始也認為高個球員就應該在禁區討生活,所以田壘只是走得比時代更前面。如果要說他當時沒做好長人本分,其實也沒有,他依然是球隊最好的籃板手,也負責禁區與外圍協防,責任很重。只能說儘管當時有人會對他有所批評或不解,但隨著時間,他用身手表現證明給大家看。」
「如果要選一名有潛力摸到 NBA 邊緣的台灣球員,我首選還是田壘。」吳永仁則說,「當年他高中畢業,前 NBA 國王隊球探買利嘉就有想把他送出國唸大學,但當時國內風氣與環境不認為去美國就是一條可行之路,大家也沒那個概念,如果在現代,他一定早就去美國了。」
從絢爛歸於平靜
三年前,田壘從 CBA 落葉歸根回到台灣,加入當時還在 ABL 東南亞職業籃球聯賽的寶島夢想家(現 P.LEAGUE+ 台新夢想家),但這三年的身體狀態受到長年腳踝反覆傷勢,活動力不復過往,甚至連續出賽都有難度。
「在 ABL 那段時期,壘哥因年齡與傷勢問題,幾乎每次在客場落地到飯店就要找防護員開始進行治療按摩,他付出很多時間與心力才有機會繼續練球與比賽。」曾和田壘在 ABL 時期同隊的陳世念說,「在他籃球生涯最後這三年,反而更讓人看見他對籃球的執著。」
專訪當天,和田壘聊到高中生涯,聊到 SBL 與國家隊時期,他始終保持一貫輕鬆灑脫的態度,只有談到近年傷勢問題時才有了不同語氣,「說到這(指傷勢問題),我就真的很嘔,準備了那麼久,體能與比賽感覺也很不錯,沒想到這季跑個兩場,腳踝就不行了。」
其實在 P.LEAGUE+ 開季之前,夢想家領隊陳立宗就曾說:「這季是田壘近三季以來準備最好的一次,我認為他仍然還有想證明的事,證明他還是田壘。」因此即使大家對於田壘的球員生涯倒數已有心理準備,這樣的退休宣言仍來得太快也太突然,讓人有些措手不及,但其實,田壘為了延後這一天的到來,已經努力了很久。
雖然田壘笑說自己個性比較隨遇而安,不像好友林志傑在生涯每個階段都想挑戰有所突破,但如果知道他近年傷勢,知道他的腳踝經歷反覆受傷、手術、復健、又感染,就會瞭解所謂「隨遇而安」的人其實是很難會在球員生涯後期還努力投入外人所難以想像的時間與心力,去面對即便可以回到球場上但也已經回不去當年活動力的傷勢。
「上了場就是要準備好,沒人在乎你的傷勢或藉口。」收起率性笑容,田壘認真說著,「這就是運動員,必須為此付出,也必須在球場上展現最大努力給那些一路支持的球迷。」
陳世念說:「我之前也曾想過,如果壘哥再更努力些,是否他就能突破台灣球員界線,走上更高層級的舞台?但經過那兩年在夢想家與他同隊,才深刻體會他對籃球投入了多少。當他已經不是以前的『少俠』,他轉為苦工、扛中鋒,即使光環不再,即使腳踝有傷,他還是努力作好準備,甚至後來有時候都還希望他不要再練這麼多了,把僅存還能打的時間留在場上、留給球迷。」
對台灣球迷而言,田壘可說是「黃金世代」未竟之夢的縮影,或許還有很多或許,或許可以走得更遠,但寫下的歷史功績就像他身上的傷痕,無可抹滅。
「謝謝籃球,謝謝你們一路與我同在。」田壘在影片中最後這麼說著,但其實,更應該說謝謝的是我們。
謝謝壘哥,謝謝你帶給台灣籃球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