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MA LEGACY - 鞋款評測剖析

SNEAKER REVIEW /
鞋款評測剖析:PUMA LEGACY


日前 PUMA 簽約球員 Danny Green 及 Terry Rozier 造訪台灣,除了與球迷親切互動外,更為 PUMA Hoops 開拓台灣市場站台,當時兩人腳上正是這雙 Legacy,編輯也獲得難得機會來體驗這雙品牌回歸球場後的第三雙作品,有著與時下鞋款外觀迥異的復古風格,散發出紮實戰鬥感,實際穿著過後的確感受到 Legacy 帶給我舒適度與即刻戰力表現,如果等不及想了解這雙鞋的重點,也可拉至最下方直接看我們的建議。


鞋面高強度包覆度讓雙腳充滿安心感


雖說編輯本就不追求對輕量化籃球鞋,但初次拿起 PUMA Legacy 的確對其重量有所顧慮,部分原因來自複合式鞋面材質結構,後跟位置用上現今鞋款相當少見的皮革材質,然而在實際上腳後 Legacy 對於雙腳包覆力讓我瞬間了解設計用意,鞋身前半段以多層網眼布組成,在 Dark Mode 配色上鞋頭閃電紋路更突顯特色,中高筒鞋身搭配踝部內裡填充物讓鞋款牢牢與雙腳結合在一起;後段皮革部分不會特別堅韌,以編輯 182 公分 / 82 公斤體型來說,並不需要特別適應就有著不錯靈活性,如果是追求高度穩定保護的球友建議可以試試這雙鞋。

先前在實鞋預覽時提到楦頭部分,穿著過後覺得版型正常並沒有特別窄,值得注意是在腳踝部分兩側鞋帶孔位置,連結著塑料片扣環幫助收緊鞋帶,可以嘗試看穿一格或是全穿兩種綁法,編輯個人覺得是完全不同的穿著體驗,端看各位對於包覆或靈活度需求及偏好。


中底 HYBRID 緩震結合 EVA 材質帶來快速反應性


PUMA Legacy 中底全腳掌以 EVA 材料為主,後跟部分則是搭載由 IGNITE 混合 NRGY 避震顆粒組合而成的 HYBRID 緩震科技,對比另一雙 PUMA Uproar 不同地方在於 Legacy 的 HYBRID 外圍包覆額外一層材料,踩起來偏硬且潰縮回彈感並沒有那麼明顯,老實說這是編輯自己相當喜歡的配置,可以讓切入與推蹬間都能感受到鞋款給予雙腳快速回應,雖說並非走鮮明柔軟腳感路線,但配上 HYBRID 後跟緩震讓我在實戰過後下肢並沒有感受到不適。


涵蓋各種動作方向的抓地力表現


PUMA Legacy 外底刻痕與鞋面紋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閃電形狀讓前後左右各個方向抓地力都相當到位,尤其四周圍更是延伸至上方中底部分,增加摩擦力面積,編輯實際在 PU 地板與室外水泥地測試過後,幾乎沒有打滑情形發生;偏硬材質使得鞋款不會過於扭曲形變,但數條橫狀溝槽分佈其中則讓跑動間有更高的彎折靈活度,配合雙腳動作時並無任何阻礙感。


實戰表現


編輯自身打法偏向持球進攻、快攻轉換及外圍投射作為主要得分手段,但必要時我仍會選擇在油漆區間攪和,不論是低位單打或是爭奪籃板球,尤其在測試時更是希望能夠多方面嘗試最適合穿著鞋款的位置,以 PUMA Legacy 來說,整體鞋面高強度包覆穩定性,在低位轉身、假動作等側向急停時,都會有雙腳極為用力的瞬間,鞋款支撐度扮演著非常優質的支援者角色,穩如泰山地保護著腳踝給予人十足安心感,尤其搭配上不俗的大底抓地力,兩者搭配下激發出相當強而有力的實戰表現。

在做三重威脅、第一步切入等動作時,PUMA Legacy 偏硬中底讓雙腳反應快速,對於動作腳步更加輕盈或是切入更快的球唯獨,前腳掌貼地感並不十分明顯值得注意;另外許多人在意的重量部分其實對編輯實際打球來說並不影響,建議可以到店點親自試穿感受。

至於在跳躍、落地等動作中,後跟被包覆在裡頭的 HYBRID 緩震科技雖說無法感受到其存在,但每次用力下落時就像是一個默默無名的英雄般伴隨左右,吸收掉大部分衝擊力,不論是當下或者是休息時雙腳都沒有因震動而產生的酥麻感。


總結


對於編輯自己是個偏好低筒鞋身的人來說,腳踝包覆度一直都不是我選擇籃球鞋時首要注重,PUMA Legacy 高筒剪裁讓我感受到整體實戰舒適度,這跟之前 Terry Rozier 來台受訪時的想法相同,記得編輯初次打球時並沒有經過太久適應幾乎是一拍即合,就像其鞋身扎實用料般是一雙在各個層面都穩紮穩打的籃球鞋,也如同現在 PUMA Hoops 所走的方向,一步一步推出新鞋款站穩腳步,為籃球市場開拓全新可能性。


值得推薦:

    1) 中高筒鞋身包覆與支撐度表現優良

    2) 整雙鞋在側向位移動作中相當穩定

    3) 適合大量跑動或是偏強力球風球員


必須注意:

    1) 重量稍重建議親自至店點試穿

    2) 中底材料偏硬非柔軟腳感路線

    3) 複合式鞋面材質容易導致悶熱







製作編輯:Charles Huang | 影像拍攝:Kang Chou | 視覺編輯:Rob Chien | 文字編輯:Charles Huang / Andrew Chang